古玩字画成行贿新手法 落马官员赃物热拍

“‘雅贿’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不是什么新鲜手法,究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霍俊明对记者说。

在汉元帝时代,流传着一个宫女不惜花费重金贿赂画工以求美貌的故事,此故事可谓雅贿的源头。不过,也有“不相识”的宫女没有行贿,反倒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美谈。

据说,汉元帝刘奭喜欢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为了能被皇上召幸,深居后宫的宫女们,总想让画工毛延寿把自己画得漂亮点。所以,她们个个都不惜花费重金贿赂毛延寿。

有落雁之美的王昭君初入宫廷,自恃天生丽质,没有向画工毛延寿行贿。毛延寿在画王昭君的眼睛时,便开口说:“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是一点千金呀!”对毛延寿的暗示,王昭君虽也心领神会,但却没有买他的账,反而讥讽了他几句,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一笔点到了她的脸上。致使王昭君因“貌丑”只能久居深宫,直到她自愿出塞,汉元帝才发现她的美貌。据传,后来汉元帝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把他杀了。

到了明代,雅贿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明代书画是可以充当俸银的,既然可以充当俸银,自然也可以充当礼金。于是,书画成为交际上官的利器,雅贿蔚然成风。嘉靖时,严嵩官居首辅,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他和儿子严世藩都雅好书画,于是下级官吏便穷搜宇内,投其所好。后来,严家被籍没,共抄出墨刻法帖三百五十八轴(册),古今名画手卷册页三千二百零一轴(卷、册)。

到了清朝,大贪官和珅家中的古董珍玩、名人字画竟然比皇宫还多。嘉庆皇帝抄和珅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十八年的全国赋税收入,当时大街上到处流传儿歌:“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和珅犯罪全案档》记载,和珅仅所贪贿的各类名砚就达720余方。

“说起‘雅贿’,历史上最深谙其道的高手,非‘红顶商人’胡雪岩莫属。”采访中,《羲之书画报·书画名家专刊》的主编王言夫说。

相传光绪七年三月,胡雪岩来到北京。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疏通中央政府,以达到清廷同意由他向洋人借外债三百万两的目的。

那时候,满人宝鋆任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外资部长,胡雪岩想要借外债,宝鋆这一关节务必要打通。

怎么打通?胡雪岩并不认识宝鋆,总不能贸然带着银票上宝鋆家去吧。但胡雪岩毕竟不一般,经过打听,竟然探听出一条门道

原来,北京城有个“琉璃厂”,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那时候,清廷满朝权贵无不视贿赂为当然,可是又碍颜面,不敢公然行之,于是,就想出了变通办法,这变通办法,就是与琉璃厂挂钩,由商家担任贿赂中转站。

事情是这样办的:胡雪岩事先打听清楚宝鋆家客厅挂着一幅明代唐寅的《看泉听风图》,他就到琉璃厂找到一个和宝鋆熟悉的人,让他去宝鋆家联络,告诉他有人喜欢他客厅里挂的那幅画,愿意以三万两银子购买。宝鋆心照不宣,自然顺利成交。

胡雪岩随即又将重金买到的那幅画送还宝鋆家里。琉璃厂同时也获得了胡雪岩另给的一笔手续费,两头皆大欢喜。

就宝鋆而言,他只是把自家的字画交给琉璃厂商人,再由商人卖出,宝鋆并没有直接收受胡雪岩的银子,他只是收了一幅画,在他看来,这总算是文人雅士间的人情往来,并没沾上铜臭。

胡雪岩正是用这种办法,巧妙地送了宝鋆三万两银子,结果宝鋆在朝廷上历数借洋债的种种好处,终于搞定了借外债的事。

手法千奇百怪

相比古人,今人的雅贿操作起来手法可谓千奇百怪。

》》手法1:以假当真

“现在的中国,淘宝的人比星星还多,哪能那么容易就买到一件真品孝敬官员?连像我这种常年泡在古玩行当里的人,真正的古董一年也难遇到几次。”在北京经营古玩店的店主李洪光告诉记者。

38岁的李洪光入行已经15年了,算是青铜器方面的行家,在玉器小件和其他杂项上眼力也不错。他说:“店里摆的东西99%都是赝品和做旧的假货,现在收老东西比较靠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盗墓的小毛贼直接从坟墓里挖出来的;二是从国外淘回来的。就连花大价钱从拍卖行买也不保险了,因为这年头所谓的鉴定也不可信,鉴定专家联合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有时一件假古董、假字画发挥的作用比真品还大,同一件假古董、假字画会被某个企业家重复买去多次,最后又回到古玩店。你也许听起来像玩魔术,但这就是我们这个行当里头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李洪光说。

李洪光点破了其中的奥妙,古玩店有自己的洗钱流程。“关系官员”把假古董假字画放在古玩店代售,送礼者再以真品价格买下。其实送礼人和收礼人早就心知肚明,都知道是赝品,送礼人也会告诉收礼人,什么时候、到哪家店去把这个东西卖出去,价格大概多少。这个流程三方都清清楚楚,在这里假古董、假字画已经变成了一种道具,是一种变相送钱的方式。不过是古玩店多赚了几次手续费而已。

》》手法2:以真作假

行贿者将一件古玩真品一幅名人字画真迹放在古玩店,由店主以赝品的价格低价卖给某位官员。官员再抽时机将真东西倒手卖出套现,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不少收受贵重古玩的官员,之所以敢收价值几百万元的古玩,而不敢收几百万元的现金,原因就在于古玩真假难辨,一旦东窗事发,还可狡辩“以为是赝品”。

而对于已经将东西倒手卖出的受贿官员来说,最后可能剩下的“蛛丝马迹”就是古玩店的票据或记录了。

“我们古玩界有个规矩,东西一经卖出,不退不换,不开发票,往来不留记录。”李洪光说。

》》手法3:瞒天过海

除了直接从古玩店买进卖出的方式外,“雅贿”另一个更为光明和公开的方式,就是通过拍卖行公开拍卖。看起来很神秘的拍卖过程,其实流程并不复杂。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送礼人把一件文物,通常是不值钱的赝品,通过熟人获得专家或鉴定机构的鉴定书,再和拍卖行“合作”把它当作真品拿上拍卖会。关键的一个步骤是,送礼人会把这个赝品的产权确定为收礼人的,再找另外一个人把它以真品的价格拍下来,对拍卖行当然要给好处费,而收礼人就貌似合法地获得了一大笔拍卖款。

畅销官场小说作家浮石,在其成名作《青瓷》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类雅贿背后的猫腻。

》》手法4:奉上“润笔”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地方的街道两旁,各种建筑店堂之上,遍布当地领导的题字。请题者都是阿谀高手,在盛赞领导“笔走龙蛇,潇洒飘逸”之余,重要的是想奉上可观的“润笔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