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湖心路。
优化路网初见成效。
一年之计在于春。
斗门区近日发布《2019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以下简称《投资计划》),今年将安排46.49亿元资金提升城市能级量级。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南北主桥墩双雄并立,江珠高速将开设六乡出入口,白藤大闸迎来涅槃重生……《投资计划》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民生工程为突破口,涵盖产业、交通、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
《投资计划》既是脚踏实地的规划,又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城市能级量级的助推。斗门区政府投资项目呈现出千帆竞发、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采写:本报记者 张帆
见习记者 何进
□摄影:本报记者 曾遥
因地制宜:
46.49亿元提升城市能级量级
城市的能级量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斗门作为珠海西部地区的交通要地、生态胜地、人文盛地、政策洼地和发展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斗门区将在产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机遇。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斗门区的发展区位和空间都预留出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斗门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极大地提升城市能级量级。”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
因地制宜谋发展。《投资计划》将安排资金46.49亿元,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民生工程为突破口,包括续建、新建项目128个、储备项目64个。“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大水利设施投入、补短板打造生态新城等成为亮点。”斗门区发改局负责人表示,涵盖产业、交通、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医疗、教育各大领域。
左右逢源:
构建立体交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建设工地上,重达5吨的振动锤有力地将一根24米长的钢板桩“打”入黄杨河底。300多根钢板桩将施工区域筑成围堰,这个“铁桶阵”抵御着黄杨河中海潮回灌之力,让建设者安全精细地施工。
“项目目前完成工程量65%,将在2020年完工通车。”该特大桥项目部副经理朱小龙介绍。
这座桥的高质量推进,是斗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交通引领城市发展,路网犹如骨架支撑起发展空间。斗门占据珠江口西岸交通要道,对外联络可谓“左右逢源”。
近年来,斗门区逐步构建起“一纵、两横、四高速”的干线公路网络体系;斗门港、珠海通用机场、白蕉通用机场搭成海空“双港”高配置……构建联系珠中江、辐射粤西、沟通粤港澳的立体交通网。
《投资计划》回应了这份诉求。根据《投资计划》,斗门区今年安排交通基础设施项目11项,计划投资6.97亿元。将全力配合珠海轨道交通建设,争取广江珠澳高铁尽快落地和广州地铁延伸至斗门。大力推进S272白蕉路段等主干道项目建设,加快启动江珠高速新增六乡(虾山)出口等前期项目。积极协助珠海市加快推进香海大桥(香海路)、鹤港高速、上横大桥、黄镜门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融入“粤港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优化路网:
23亿元投资织密区内交通网
贯通井岸主城区的中兴路,沥青罩面,美观耐用。
去年完成主体改造工程并通车的珠峰大道,令人刮目相看。从此以后,驱车前往斗门腹地乾务镇一马平川。
为进一步优化区内路网布局,《投资计划》今年安排市政基础设施项目55项,计划投资23.02亿元,近半数投资聚焦于此。
根据《投资计划》,斗门区今年将实施井岸城区、禾益围片区、尖峰南片区、白藤片区等区域市政道路新建和改造提升,加快完善主干路网格局。
加快县道X581横南线沥青改造、乡村道路硬底化、乡道沥青改造等“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低标准县道升级改造及村连接线项目建设,打通镇村交通节点。
斗门区今年计划安排投资9.2亿元,重点推进包括国道G228线黄杨大道、省道S272线尖峰桥头至白蕉高速出口段升级改造工程等14个补短板项目。
城乡建设: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斗门青山绿水、人文繁盛,是珠海市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多年循序发展的城乡二元体系、城田相融模式独具魅力,对久居樊笼的都市人群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斗门区以文化节、旅游节等系列活动为平台,发挥温泉、古村落等资源禀赋,强化乡村旅游规划引领,发展特色小镇、生态休闲农庄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岭南大地、十里莲江、停云艺术小镇等项目的建设,吸引游客到斗门赏花、摘果、观灯、体验民俗活动,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斗门目前呈现出‘一南一北’的二元格局。北边作为一个生态片区,是重要的种养基地,更是乡村旅游的主阵地;南边发展城市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凸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前景。”斗门区区长马洪胜表示。
2018年斗门区接待游客8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亿元。斗门区期望延续旅游业的迅猛势头。
《投资计划》提出,2019年斗门区委、区政府将按照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最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其中,打造湾区“秀美之城”位列首席。以此为目标,斗门区今年安排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项目16项,计划投资7.45亿元。加快推进黄杨河湿地公园、黄杨山垃圾填埋场封场等工程,积极推动社区公园建设工程,加快启动实施井岸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改造工程、白藤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及扩建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道整治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推进美化、绿化、净化“三化”,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三城”。
勤修水利:
白藤大闸将涅槃重生
今年,有着45年抗洪历史、被誉为“磨刀门水道卫士”的白藤大闸,将在原址迎来涅槃重生,防洪标准将晋级为百年一遇。
目前,旧闸拆除完毕,现正按计划实施新闸重建工作,计划于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依据此前的《斗门区重点水利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斗门区已安排11宗水利项目,总投资13亿元。目前,白藤大闸、白蕉联围排涝整治、乾务联围海堤达标加固等项目已在建设中,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
《投资计划》提出,斗门今年安排农村基础设施项目8项,贵州文玩,计划投资3.91亿元,主要安排用于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至纯天珠,将为全区的水产养殖和现代化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民生福祉:
打造文化医疗教育“善雅之城”
增进民生福祉,施政之所向。提升城市能级量级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之一。
《投资计划》提出斗门区打造湾区“善雅之城”的目标,使民有所乐、有所教、有所养,共享福祉。
《投资计划》安排公共教育项目23项,计划投资1.94亿元。加快推动西湖学校、珠峰实验学校、博雅中学等项目建设,协助开展珠海中学建设。
聚焦卫生养老事业,安排医疗卫生项目3项,计划投资2550万元。协助推进西部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启动侨立中医院新门诊楼及医技楼、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创建国家级慢性病防治示范区。
继续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安排文化艺术和体育项目5项,计划投资1.41亿元。加快推进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和井岸影剧院维修改造工程,至纯天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安排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项目6项,计划投资1865万元,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