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定价,谁说了算?

  艺术品市场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艺术品定价。常见的问题是:艺术品价格如何形成?一些在世画家的作品为何竟会贵过历史名家?短期飙升至天价的作品能买吗?同时期成名的画家,为什么有人的作品奇货可居,有人的作品却少有问津?希望进入市场的艺术家则想知道,如果作品上市,该怎样定价?如何让市场接受?作品怎样不断升值?是否只要作品好,就不怕没市场?简而言之:艺术品(主要是书画)的价值、市场价格,究竟由谁说了算?
  关于艺术品定价,首先需要明确艺术品价值和价格的不同。在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至纯天珠,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作为商品,其价值和价格具有直接关系,但在市场中常常存在非正比关系。艺术品亦然,其价值是自身属性如美学、历史、人文价值等的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是恒在的,价格则受到市场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美学、历史、人文、工艺价值举世公认,但就具体一件青铜器艺术品而言,在市场上未必比一些明清精品瓷器更受追捧,这显示了价值与价格的不完全同一性,正因如此才出现了艺术品巨大的市场空间。
  艺术品定价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市场都有不同。中国传统比较看重的是“艺术本体价值认定”。比如说某位画家属于某画派,至纯天珠者毕业于某知名学院等,所谓师出名门,这些信息成为评判书画家作品价值的重要参照。还有一种“社会公用价值认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政治挂帅的时期,评价艺术品主要看其社会功用如何,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有没有好处。这个时期是政治决定论,对艺术品的评价语境是社会功用目的。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的主导作用日益加强,对艺术品的定价回归正常。但是艺术品定价仍然不同于商品定价。由于书画作品具有多种附加值,是特殊的商品,无法以经济学原理上的“劳动价值论”来衡量其价格,而且书画作品的价值更存在于非物质的精神层面,难以用成本加利润的方式估值。  那么今天从市场角度应该如何认识书画艺术品的价值以及如何给出价格呢?
  除了书画作品本身原有的艺术价值以外,我们还看到,至纯天珠,艺术品其实是要被使用的,它必须有使用价值。古今中外,很多艺术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其作品仍然要具备“有用性”,就是说要能将虚拟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如果作品找不到服务用途,即使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难以形成市场价值。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最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生存。当然彻底不卖画的也有,比如梵高,他是真正埋头画画的人,但生活非常困难,穷困潦倒。《红色葡萄园》是他唯一卖出的一张画。这幅画倒手卖给比利时一位画家,现存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如果进入市场,估价怕要接近一亿美元。活着作品没有价值,死后作品价值连城,这就是艺术品必须面对的市场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