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天下——国父广州蒙难罕见史料
安天下——国父广州蒙难罕见史料
概述
鳞爪者,片麟只爪,存之点滴也。我们今日有幸目睹的这一批史料,得益于时任孙中山秘书林直勉先生的旧藏,而他作为“广州蒙难”事件亲历者,将自己珍藏的这一批档案以“史料之鳞爪”冠名,可谓贴切。
林直勉先生在其回忆文章《史料之鳞爪后》当中提到:“(余部)间道赴香港,另图讨贼,濒行,于夜深,将文件暗碎江中,只留单据,先集于报章,由沙面寄港,辗转流至余寓,展读之,文玩,尤足令人慨然悲愤。”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除了我们如今所见的这批史料,其他所有关于孙中山先生亲历“永丰舰事件”的档案文献以及第一手材料已不存于世,此二册堪称研究孙中山与“永丰舰事件”的孤本文献,价值不可小觑。早在1930年,本批文档即被视为珍贵文物在广州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展出,后辗转由日本友人木村禧一收藏;1985年,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影印出版其中部分原稿。
本批文献涵盖孙中山先生1922年“广州蒙难”期间,于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指挥戡乱时,与众亲随及各军舰长官、副官之间往还之军令请示、军费批示、行动命令等,涉及人物繁多,其时广州都督胡汉民、陆军次长程潜、海防司令陈策、永丰舰长冯肇宪、楚豫舰长招桂章、福安舰长林若时、舞凤舰长袁良骅、永翔舰长丁培龙、同安舰长欧阳琳、豫章舰长欧阳格、广海舰长黎鉅镠、广金舰长陈锡乾以及国父亲随蒋介石、居正、马伯鳞、陈群、黄骚等人皆在其中,共百八十纸,合为二册,上册为孙文亲批手令,下册为往还单据,卷帙浩繁,文玩,内容累硕,保存完整,前有陈达夫先生题签“史料之鳞爪”,后有亲历者蔡廷锴、胡汉民、胡文灿十数年后之慨然观感。
祸起萧墙
1922年6月16日凌晨三点,在中国广州城内,粤系军阀陈炯明授意其部下粤军总指挥叶举、粤军司令杨坤如、粤军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等率军四千余人,包围并炮击观音山粤秀楼总统官邸,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国的军事政变,他们所要驱逐的对象,正是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同盟会领袖,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根据林直勉先生《史料之鳞爪后》中之观点,粤军“逼宫”,旨在迫使孙文下野,而并非击杀,加之粤军中有军官提前向海防司令陈策通报,故孙中山得以于事变前两小时由总统府安全撤离,登上泊于珠江的永翔舰。6月17日,孙中山转登永丰舰,并于之后率海军戡乱,漂泊于珠江水面上五十余天。这一历史事件被后人称为孙中山“永丰舰事件”、“广州蒙难事件”或“六·一六事变”。
拨开陈炯明兵变的表象,导致陈、孙反目之根本原因,当是二人在主义上的分歧,以及革命军队指挥权之纷争。作为护法运动的革命功臣,陈炯明虽为武官,却一直坚持“保境息民”的政策。1920年,陈炯明按孙中山指示,率粤军由福建回师广东收复广州,并邀请孙中山、伍廷芳等由沪返粤主政。其后,孙中山将粤军改编为其直辖,这在粤军中、高层将领阶层造成了极大震动,也为广大粤军官兵其后的反孙拥陈埋下了伏笔。此外,当时盛行的“联省自治”运动,与陈炯明的政治主张相符合,也是导致孙、陈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联省自治”是倡导效仿美利坚式的联邦制政体,最早由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提出。1920年7月,由湖南督军谭延闿率先响应,主张“还政于民”、“湘人治湘”,并通电全国,而后响应者甚众,奉、桂、粤、赣、云、贵、川、滇等多路军阀纷纷表示支持,广东陈炯明亦在其列。而孙中山则认为,只有依靠武力打倒军阀及其背后列强,统一全国后分权以县制,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推动民主,所以保留军阀,仅靠联省自治,是无法达到目的,联省自治只是倒果为因之举。之后,1922年夏,孙中山于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欲西进江西,而陈炯明则主张“暂缓军事”、“先立省宪”,在财力与军力上均不予支持,使得二人争执再起,加之其后的“邓铿遇刺事件”为导火索,最终使孙、陈二人反目。
作为20世纪初粤军高级军官中的栋梁之才,邓铿兼备文韬武略,屡被孙中山委以重任:1920年,孙中山在筹备第二次护法运动过程中,曾尽遣粤军精锐组建粤军第一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前身),任邓铿为师长,兼任粤军参谋长;1921年底,孙中山建立北伐大本营之初,曾命邓铿于后方筹备粮饷。而当1922年初,孙、陈紧张关系愈演愈烈之际,3月21日,邓铿由港返粤时,于广九铁路大沙头站遭人开枪暗杀。邓案的幕后凶手,贵州文玩,历来众说纷纭,国、共两党官方历史观点一致认为是由于邓铿支持孙中山北伐,导致陈炯明使人将其暗杀;参与过黄花岗起义的莫纪彭则认为,邓铿与陈炯明为惠州一带同乡,从惠州起义起,便追随陈炯明征战,陈部高级将领又多出自草莽,唯邓铿一人接受过正规军官学校教育,故陈炯明没有暗杀的理由,加之邓铿曾于广州大力禁毒,毒贩对其恨之入骨,致其死命,不无可能。虽然邓铿之死究竟为何人所为,至今仍无定论,但该事件的发生,确实成为了陈炯明兵变最直接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