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陈华汉墓群发掘的初步成果

为配合宁波市北仑区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联合对路线所经霞浦段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工作自2009年11月初开始至2010年1月下旬结束。共清理墓葬65座,窑址2座。遗址分Ⅰ、Ⅱ两区,Ⅰ区位于霞浦街道陈华浦社区陈华村石灰岙,属于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华两汉墓葬群的保护范围,此区共清理墓葬24座,编号M1-M24。Ⅱ区位于霞浦街道书院行政村朱塘村枝夹岙,清理墓葬41座,编号M25-M65;窑址2座,编号Y1-Y2。

此次清理发掘的65座墓葬形制结构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大类,文玩,其中土坑墓9座,Ⅰ区3座,Ⅱ区6座;砖室墓56座,Ⅰ区21座,Ⅱ区35座。

土坑墓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中M15、 M17、 M53由于后期人为取土等原因,墓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砖室墓的平面形状有长方形、近似方形、刀形、凸字形、船形五种,其中刀形和凸字形墓的墓室前端有券顶甬道。此次发掘清理的砖室墓多数(被盗者由于人为取土等原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形制相对完整者只有M37、M40、M65等少数几座。因此墓葬随葬品多残缺不全不见随葬品。由于宁波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此清理的65座墓葬木质葬具均腐朽无存并且未见有明确的纪年材料,因此,只能依据墓室规模和随葬品的种类、形制和摆放位置来判断葬具的有无和葬式的类别并进一步推定墓葬的时代。

现就此次发掘的典型墓例做一简要介绍: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M17,墓口长3、残宽1.7~2.26、深1.8米,坑壁规整,直壁,底部近平,墓向120°。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墓坑东壁由于早期人为取土已被破坏。M17内共发现随葬器物24件,分三组摆放,分别靠近于墓坑的东、南、西三壁,其中东侧一组由于被取土破坏已经残碎不见整器。随葬品有陶鼎、盉、罐、壶、瓿、罍、盆、泥质五铢、泥质金饼、泥质长方形冥币、漆器等。

M54,墓口长3.8~3.9、宽2.5~2.6、深1.6~1.86米,墓底长3.5、宽2.2米。墓向270°。墓坑保存基本完整,坑壁较直,底较平。

墓坑上部表土为黄褐色沙土,土质疏松,厚约0.5米;墓坑中间填土为灰白色花土,土质松软细腻似为经过特殊加工以用于防潮。靠近四壁为红褐色沙土,土中夹杂大量石块,土质坚硬。M54内出土随葬品15件,分两组摆放,有陶罐、壶、瓿、罍、鼎、铜五铢、铁器等。

M63,墓口长3~3.06、宽2.24~2.34、深0.4-0.5米。墓向348°。墓坑较浅,四壁壁陡直,墓底靠近东壁有一生土二层台,二层台一端放有陶罐和甑。长3、宽0.3~0.64米、高0.1~0.15米。墓坑保存完整,墓内填土为黄褐色砂土,土中夹杂大量石块,土质坚硬。随葬品有陶罐、壶、瓿、罍、釜、甑、泥质明器、铁器等。

土坑向砖室的过渡形制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宁波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存在着一种由土坑向砖室演化的趋势,我们依其说,将只砌砖壁,而无券顶的墓葬形制称为土坑向砖室的过渡形制。(王结华、褚晓波:《宁波地域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P7. 林士民:《浙江宁波北仑古墓发掘报告》,林士民著:《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P148-164.)

M56:墓口长2.84、宽1.96、深1米;墓底长2.8、宽1.92米,墓向264°。墓坑西壁系用长方形薄砖错缝平铺叠砌而成,上部个别为纵置;墓底铺有两横两纵砌法的地砖。墓内填土为红褐色砂土,土中夹杂石块,土质坚硬。随葬品出土时已经残碎,可辨器形有陶罐、罍等。

M60:墓口长2.48、宽1.34、深0.2~0.42米,墓向260°。坑壁较直、墓坑底部平铺一层地砖,砌法为两横两纵。墓坑内填土为黄褐色砂土。随葬品有陶罐、罍、盘口壶。

与M56、M60类似的墓葬形制在长江下游地区发掘的土坑墓中也有发现 (黎敏馨:《论长江下游地区两汉吴西晋墓葬的分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1993年,P261.),通过这类墓葬形制我们发现宁波地区两汉之际土坑向砖室的演化似乎还有其他的过渡形制,只是目前限于出土材料的限制,对其形制结构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砖室墓

M37,长方形平顶单室墓,长3.1、宽2.38、高0.68米。墓向240°。墓室保存基本完整,四壁系用长方形砖两横两纵错缝平铺叠砌而成。墓室内填土为黄褐色砂土,墓底铺有两横两纵砌法的地砖。随葬品有陶罐、罍、盘口壶、坛、甑、灶、铁器等。

M40,近方形平顶单室墓,长3.08、宽3.04米、高1.4米。墓向355°。墓室保存完整,墓室内填土为黄褐色砂土,夹杂植物根系和石块。封门砌法为长方形砖两横两纵平铺叠砌而成。侧壁、后壁构筑方法为用长方形砖两横两纵错缝平铺叠砌构筑,后壁砌于两侧壁之间。墓底铺有两横两纵砌法的地砖。随葬品有陶罐、盘口壶、罍、铜钱、铁釜等。

M46,凸字形券顶单室墓,由甬道、墓室两部分组成。长4.78米、宽2.5米、残高1.52米;墓向350°。封门保存基本完整,由于挤压而略向内倾斜,砌于墓室前部偏右(封门砌于甬道与墓室的结合处,甬道没有完全封闭,推测甬道可能仅起象征作用没有实用功能。)砌法为两横一纵,残高0.9米。甬道平面为长方形,长0.98、宽1.18、残高0.94米。构筑方法为用长方形小砖(单砖)错缝平铺叠砌而成。

墓室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侧壁系用长方形砖两顺一丁砌筑而成。侧壁距地砖净高1.1米处开始起券。墓室后壁砌于两侧壁之外,砌法与侧壁相同,左半部墓砖大部分倒塌,仅存4-5层,推测可能为后期盗扰所至。墓底铺有两横一纵砌法的地砖,甬道内未铺地砖。券顶大部分倒塌,仅在起券部位残留1-3层。墓室内填土为黄褐色砂土,土中夹杂石块;墓底因有大量积水,填土较湿黏。因早期被盗,未见随葬品。

M51,刀形单室墓,由甬道、墓室两部分组成。长4.38米、宽1.94米、残高0.92米,墓向350°。封门保存基本完整,残高0.6米 ,用长方形砖(单砖)错缝平铺叠砌于甬道侧壁之内。甬道长0.9、宽1.14、残高0.68米,砌法与封门相同。

墓室长3.48、宽1.94、残高0.92米,墓室侧壁、后壁砌法与封门相同,后壁砌于两侧壁之外。墓底铺有人字形地砖。墓顶已被破坏,形制不明。墓室填土为黄褐色砂土,土中夹杂石块。出土铜镜一面,出土时已破碎仅存镜钮。

M65,长方形平顶单室墓,长2.98、宽1.64、残高0.4~0.54米,墓向175°。墓室保存基本完整,封门系用长方形砖两横两纵叠砌而成;侧壁及后壁用长方形砖(单砖)错缝平铺叠砌而成,砌法为全顺。墓底铺有地砖,系用长方形砖横置平铺而成。随葬品有陶罐、盘口壶、灶、釜等。

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