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西藏山南隆子县发现早期塔庙建筑及壁画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8 15:29 我要评论( )

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日当镇南十余公里,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向狭窄的河谷,干枯的隆子河支流发源于这里。果拉康遗址就坐落在这条河谷内,地属日当镇日当村果组,现为村民平措多吉的住宅和私人佛堂。 从外形看,这是一座颓败的古塔连接着简陋的民宅,由于它既不是

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日当镇南十余公里,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向狭窄的河谷,干枯的隆子河支流发源于这里。果拉康遗址就坐落在这条河谷内,地属日当镇日当村果组,现为村民平措多吉的住宅和私人佛堂。

从外形看,这是一座颓败的古塔连接着简陋的民宅,由于它既不是公共寺庙,又没有寺名,因此,在历次文物普查中均未被发现。2017年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藏山南地区文物局组成的调查组,根据隆子县丢热寺活佛洛桑益西和寺庙画师提供的线索,首次发现了这处遗址及其壁画,并命名为“果拉康”遗址。

遗址概况

遗址由佛塔和环塔的附属建筑组成,长20米、宽17.8米,方向正西方。佛塔残高9.4米(包括塔刹的总高度为11.1米),底部为四方形塔基,北侧边长9.7米,西侧边长9.6米,其上有四层塔阶,再上为桶状覆钵形塔瓶,顶端的十三刹为后期重修。

佛殿(暂称)位于佛塔的东南隅,殿内东西长6.8米、南北宽3.2米,西壁下设一供案,放置佛像及供品,佛殿西半部的南、西、北三壁,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旧壁画

佛殿西侧的建筑旧称“察康”,原为两层建筑,现已坍毁。

佛殿和察康的南侧为回廊建筑,回廊内部又分割成四间方形小间,互相以门道相连,每个小间相对独立,东西长1.9米、南北宽1.6米,顶部辅以木板,边框以三层阶梯状木条叠涩,四角复置以横木,形成双重套斗形立体结构,木板与其上的“阿嘎土”之间,布满陶制的宝瓶,厚约20厘米。墙体底部用岩石、片石叠砌,高约1米,其上为夯土土坯,立柱嵌入墙体内。从回廊东面进入的第一、二小间的顶部藻井,保存有较完好壁画第三、四小间的顶部已经坍毁。佛塔西面、北面的建筑现已不存,从佛塔西缘的墙面观察,原来也应有连接建筑,由此推测,原有一条环绕佛塔和殿室的围廊存在,并构成完整的塔庙建筑。佛塔东部的建筑墙体新旧杂揉,显然有过后期的改动。

壁画内容

从佛殿南壁中部、西壁到北壁西部,共绘有七尊大像,推测为七佛,接着为十一面多臂观音、金刚萨埵、绿度母三尊大像。每尊大像四周皆绘有小像,以棋格状分布,题材为小化佛、上师、度母等,底部为持金刚、吉祥女母、黄财神、护法等小像,其中出现多尊持金刚双身像。

回廊第一、二小间的顶部木板上皆绘有坛城图,图案基本相似。从残迹复原,坛城由内、中、外三层金刚环、墙组成。中台造像不清,可能为毗卢遮那佛,外侧是以八瓣莲花形式安排的八个造像,面朝主尊,呈放射状排列,可能为四叶四佛和四隅四菩萨,如果这样,就组成了胎藏界曼陀罗的五佛四菩萨结构;中层为中央带有门楼的方形金刚墙,门楼上立法轮,至纯天珠,两侧有卧鹿,墙内四角有四尊菩萨;最外层为圆形的金刚环,由外层火轮、中层金刚杵、内层莲花瓣组成。坛城外四角应为四大天王。最外层饰有莲花瓣、金刚杵界道及界道外的花卉、法轮、白象、白马、上师(供养人?)等图案。第一间顶部与四面墙体的连接处,还发现两排藏文题记(尚未释读),藻井的四面墙体上,分布着高约0.8米的壁画,上下皆有边框,保存较为完好。

第一小间东壁中央为金刚萨埵,左右分别为无量寿佛和白度母,四周为众多的上师,白度母右上角似有双身普贤像;南壁中央为普巴金刚及眷属,左侧不清,右侧为莲花生像,莲花生四周为明妃及八大变化身;西壁中央为上师像(噶当派?),四周有上师、护法和大成就者,左侧可能为唐东杰布,其左下角出现山峦流泉的装饰,可能与其生平经历有关,右侧不清;北壁中央为四臂观音及两胁侍,左侧为释迦牟尼及两弟子,右侧可能为过去佛,大像四周有上师、财神、护法小像。

第二小间东壁左侧为佛塔,一个大塔及周围的八个小塔,轮杆低矮,轮盖宽大,是印度佛塔的古老样式,可能指佛陀生平的八处胜迹;其右依次为过去佛及胁侍、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及胁侍,四周有上师和小化佛。南壁中央为持金刚,四周为眷属及上师,左侧为无量寿佛及胁侍,右侧的红帽上师可能为阿底峡。西壁有四尊造像,自南向北,第一尊为上师像,四周有上师及空行母;第二尊为四臂观音及胁侍文殊、持金刚,上方有上师像;第三尊为绿度母,四周为度母及上师;第四尊不清,四周有上师、度母小像。北壁有四尊造像,自西向东,第一尊不清,右侧有文殊及上师小像;第二尊为上师像,四周为上师、弟子小像;第三尊为度母,四周为度母小像;第四尊为佛像,两侧为胁侍及小化佛。

遗址中还采集到两类擦擦,一类是藏文经咒擦擦,扁圆形,用模具压印而成,皆有翻起的边缘,内为藏文三怙主咒语,第一、二行为持金刚咒“嗡赞则母德若夏纳吽盼”,第三行为观音咒六字真言“嗡玛尼叭蛮吽”,第四行为文殊咒的简缩“嗡阿勒巴则纳底底底”;另一类为圆雕佛塔擦擦,塔基由莲花座与小佛塔组成,之间还有一圈藏文经咒,上承覆钵形塔瓶和低平的塔刹。

学术意义

尽管果拉康遗址是一座规模很小、保存残破的乡间小庙,在西藏众多的宗教遗存中毫不起眼,但它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第一,佛塔最初是藏纳圣者遗骨之所,朝圣者最后以绕其一周作结束。西藏前宏期曾有许多镇边大塔,现大多成为废墟。果拉康佛塔的外观较为粗壮,造型和尺寸与距其不远的措美县当许乡噶当崩巴塔相近,后者建于公元12世纪。果拉康遗址中翻起泥边的经咒擦擦和佛塔擦擦,都是东印度擦擦的最早形态,在孟加拉国7~13世纪佛教遗址中屡出,也见于皮央·东嘎遗址中。据此推测,果拉康建筑的年代为后宏期早期,可能早于壁画的年代

在西藏,早期寺庙一般都是塔寺结合,但建筑又是彼此分离的。果拉康遗址的佛塔与殿堂是连接在一起的,以佛塔为中心,察康原为两层建筑,由此构成从佛塔到四周围廊从高到低的格局,从建筑的对称性分析,整体结构是经过统一规划的,并不是民间随意附加上去的。如果这一推测成立,这处塔庙建筑,很可能是前弘期到后宏期早期一种业已失传的建筑模式。

第二,壁画以红色为基调,多使用白、蓝诸色,以黑线勾勒轮廓,线条有力,造像之间以红、棕或其他色块平涂,造像体态丰满,女像细腰丰乳,脐部呈圆裂状。在构图方面,中间为主像,四周小像以棋格状排列,这种风格见于皮央·东嘎等早期壁画和后宏期早期的唐卡中,也与附近的日当寺早期壁画相似,年代当在13~15世纪。壁画秉承了正统的尼泊尔风格,未见汉地的艺术因素(如运用青绿色彩,以山坡线为背景等),至纯天珠,是西藏艺术史的重要标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据考古项目负责人梅蕾特亨里克森介绍

    据考古项目负责人梅蕾特亨里克森介绍

    2019-01-08 15:22

  •  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查村的一户村民近日在建房打地基时发现大量古钱币

    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查村的一户村民近日在建房打地基时发现大

    2019-01-08 15:18

  •  据当时第一个发现该文物的东洛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龙介绍

    据当时第一个发现该文物的东洛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龙介绍

    2019-01-08 15:17

  • 浮梁发现一处古币窑藏遗址 出土大量古钱币

    浮梁发现一处古币窑藏遗址 出土大量古钱币

    2019-01-08 15:15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