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明用“红山文化”玉器讲文化艺术故事 “刻骨”之爱

QQͼƬ20181112083233.png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记者 弓小立) 内蒙古骨雕艺术家、一带一路《万里茶路》顾问、中国文联艺术家魏利明是一位红山文化玉器收藏爱好者。他收藏的一件一件精美别致、活灵活现的玉器,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

  玉文化源远流长

  魏利明从事骨雕艺术30年,对文化艺术情有独钟,对收藏也偏爱有加。不过,他只收藏天珠和与红山文化有关的物件。魏利明说,这是体现内蒙古文化特色两个大项。

  在魏利明家中,记者见到红山文化最小的太阳神、新石器晚期罕见的三角形素面玉琮、红山文化大玉蝉、马蹄桶玉箍形器和古人观天象用的“玉璇玑高古玉”。一件件玉器小巧精致,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魏利明告诉记者,古时候,人们用玉琮和璇玑组合成可以旋转的窥管,用来观测星宿、判断吉凶,也就是常说的浑天仪。

  马蹄桶玉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距今在5000年至5500年之间,因为它的形状象马的蹄子,因此也叫马蹄形玉箍形器。

  “你看,他上面是扁圆形筒状,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就像马蹄的形状。他这个形状是采用管钻法,就是从一块整玉中间环形切割,特别费时费工。”魏利明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做出这样一件玉器,难度之大,无法想象,也可能要耗去一生的时间。

  “三龙一体”玉猪龙是最珍贵的。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你看啊,这样横着看是一条龙,我们把它立起来看也是一条龙,这样倒立起来再看还是一条龙。”魏利明手捧着这件形状奇特的玉猪龙,向记者介绍。

  关于玉猪龙,魏利明还收藏了大大小小数件,且形态各异。魏利明告诉记者,从玉猪龙最初的形状,到后期的不同变化,均有实物见证。

  精湛骨雕艺术

  一说起骨头雕刻,魏利明立刻兴奋起来,话也变得多了起来。

  1996年,28岁的魏利明去北京看一个展览。其中一件古代的骨雕作品令他印象深刻。这是一块在扇子骨上雕刻南方小镇的山水风情。小桥、流水、人家,其细腻程度令人称奇,一下将魏利明吸引住了,并决定自己要以此为业。

  从1998年开始,魏利明全身心地投入到骨雕艺术上,并且不断推出新的作品。用牛、羊、骆驼的棒骨雕成花瓶是他非常拿手的,上面刻着蓝天、白云、牛羊、草原、蒙古包等具有蒙古族风情的画面,这些骨雕作品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很多都被作为礼物赠送亲友,有的还被带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