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什么艺术,烧钱又没用
或许你也会有同样的经历。在我们的中小学时代,每当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前后,音乐、美术、体育等“次要”课程都会被停掉,替换成更重要的语数外或复(刷)习(题)课。
直到今天,大多数学校依旧把音、美、体,算作“浪费时间”、“与升学无关”的次要课程。
还有那个从小逼你学钢琴、油画的老爸老妈,却也在奥数和艺术之间选择了前者。
因此,当笔者来到上海耀华临港校区,见识到那一整层楼的艺术主题教室和又一整层楼音乐主题教室时,内心是震惊的。
▲上海耀华临港校区(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沪港学校)
耀华临港校区脱胎于拥有86年历史的香港耀中国际学校,由曾楚珩女士于1932年于香港创办(当年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命名寓意是“光耀中华”,至纯天珠,如今耀华已花开全球,拥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英国萨默塞特等分校,这些耀华学校的共同点是始终把文艺、科技与仁爱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艺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世纪之问,相信耀华人是可以给我们答案的。
为此,笔者在上海滴水湖畔的上海耀华临港校区整整呆了一天,看了一场主题为“ARTITUDE”的视觉艺术作品展,听了两堂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视觉艺术课,与中、外双方艺术老师进行了沟通,并采访了三位热爱艺术的00后学生。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艺术不仅是好看,更是传达你我的态度”
▲艺术展负责人、耀华临港校区视觉艺术老师Aurelia Zatta(左二)和其它三位艺术老师,(从左往右)Bekkie Wasserman, Kimberley McFarlane, Claire Davidge
一走进耀华临港校区的教学楼,笔者就看到了这场名为“ARTITUDE”的艺术展,展示1-12年级学生的绘画、摄像、陶艺、装置艺术等作品,不少孩子们在下课后纷纷驻足观看及讨论。
为了准备这场视觉艺术作品展览,耀华临港校区的老师和学生忙活了一整年,许多老师持续为此加班加点,默默付出巨大的汗水与心血。和善的Aurelia Zatta老师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也是耀华临港的视觉艺术组组长,她从小热爱艺术,本科毕业于南非开普敦大学后,又在新西兰怀特克利夫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还曾在津巴布韦、新西兰、中国等多个国家教艺术课。
为什么要举办艺术展?艺术展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孩子们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又是如何?对于笔者的这些疑问,Zatta老师不疾不徐的一一道来。
我在耀华临港已经有两年多的时光,教授视觉艺术课、和孩子们一起做艺术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两个“小问题”:
1. 找不到学习艺术的价值
艺术有什么用?画画有什么用?这不仅是困扰孩子们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家长表示犹豫的地方。
因此,每当我看到学生们交给我的艺术作业/作品时,这些漂亮的、充满天赋的作品时时提醒着我,一定要做一次正式的、大型的艺术展览。
当孩子们的作品被展出,当高年级小朋友看到低年级充满童心的作品而会心一笑时,当家长、老师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并开始思考时,当这些作品参与到“无声拍卖”并且所获款项将用于慈善时,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一整年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这是此次展览告诉孩子们的,有关艺术的价值。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关于这一点,在平时的课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更多艺术的价值。比如我们的学生可能在其他课程,例如数学、英语等,遇到了挫折和挑战,当他们来到艺术课,并完成一幅作品时,他们收获的这种“成功的喜悦”鼓励着他们去克服更多挑战。
此外,不少孩子在上完艺术课之后,可能就想到:也许我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解“三角函数”。很多时候,我们被固有的思维逻辑限制住,而艺术是帮孩子打破固有思维的最佳途径。因此,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达芬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我们熟悉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但也不能忘记是他发现了“惯性原理”,也是他设计出“初级机器人”。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2. 只会做漂亮的艺术作品
一开始,孩子们交给了我许多漂亮的艺术、绘画作品,很多孩子已经学了多年的绘画,但我们发现,这些作品除了漂亮之外,就找不出其他的内涵。
我们告诉孩子,绘画技巧很重要、画面美感也很重要,但艺术不仅仅是看上去的美丽,每一件作品的背后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思考,或是关于弱势群体,或是关乎女性权益,或是环境问题等等各个方面,当人们看到你的作品,可以通过你的作品去思考一些东西的时候,这才是艺术作品最大的价值。
因此,我们举办了这次艺术展览,并取名为‘ARTITUDE’(Art艺术+Attitude态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去思考,去表达,去呈现。当然,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IGCSE艺术与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孩子们需要做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有助于他们拿到更高的分数。
▲《梦想与女性气质》(Dreams and Femininty),十二年级学生窦竞萌作品。
这幅画的灵感和构图来自穆夏,并使用了眼下很火的莫兰蒂配色